https://www.youtube.com/live/N_3m7EFHPGs?si=JpOp3R0EtHzbGD_F
主題經文:詩篇139:7-12
詩139:7 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
詩139:8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
詩139:9 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
詩139:10 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詩139:11 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
詩139:12 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
我們先一起禱告
前言
希伯來的詩歌大致可分幾種形式,比方: 咒詛詩, 哀歌, 感恩詩, 讚美詩, 上行之詩…等等。概念有點像是我們中文詩也有詩的形式。比方你看到一首詩,從它的形式鋪陳,就可以判斷它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是現代詩。
上次,陳正雄牧師介紹詩篇132篇,提到這首詩是為上行之詩的形式,今天的主題經文來自詩篇139篇,透過形式、內容來看,這首詩是讚美詩。
讚美詩一開始會先讚美上帝,然後說明為何讚美上帝,最後再以前後呼應的方式,以讚美的詩句作結束。
今天分享其中的7-12節,坐落在讚美詩的第二部分:詩人說明為何要讚美上帝。為了瞭解今天的經文,我們先讀過前面1-6節讚美上帝的部分:
詩139:1 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
詩139:2 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
詩139:3 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
詩139:4 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
詩139:5 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
詩139:6 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好像沒有明顯讚美的話,對嗎?類似你好棒、你好強這種直接的讚美?我們必須了解,讚美詩的讚美通常會以描述上帝創造、救贖的大能來表達對祂的讚美。我們雖然看不到明顯的讚美詩句,但我們心裡知道詩人在讚美神。比方,我們要讚美一個人歌聲很棒,不一定要直接說「你歌聲好美好棒」,但是當你說「你的歌聲仍在我的腦海裡蕩漾」,我們知道這是讚美的話。
所以,我們看到詩人描述上帝的大能時,比方「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深知我一切所行的、沒有一句不知道的」、「是我不能測的、是我不能及的」,都是在讚美主。
接著,我們一起透過7-12節這一小段經文,盼望我們能更深的認識上帝的創造與救贖的大能。
見主就逃?
詩139:7 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
弟兄姊妹,我們的靈修教材「復興每一天」上個月才讀過約拿書。我們都知道約拿是「繞跑先知」,約拿清楚上帝的慈愛,他知道只要尼尼微人一聽聞福音,就很可能因著上帝的慈愛而回轉信主。所以他要繞跑,不想讓他討厭的尼尼微人因著上帝的慈愛而回轉信主。
慈愛的上帝為何造成人們要逃、要躲避祂呢?我們想到使徒彼得的故事。彼得剛認識耶穌時,沒有逃跑,但是他請耶穌離開他,在路加福音第五章中描述包括彼得在內的幾個漁夫,整夜勞碌捕魚,但就是抓不到魚。耶穌建議他們往水深之處補,果然捕到魚,漁網還差點裂開。彼得知道遇見神了,就對著耶穌俯伏下拜,並且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
今天看到這首詩的詩人也說要逃、要躲避。詩人說:「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
「你的面」,在NASB (新美國標準版聖經)的翻譯是 your presence ,你的同在的意思。詩人問說:我往哪裡可以逃離你的同在?
自從始祖犯罪,人類對聖潔上帝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躲避主的面:
創3:8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
然而,人若能認罪、悔改,向著神的狀態下,就不會想逃離神的面,而是希望永遠看見神的面、永遠體會神的同在。因為,神的靈使我們得著真正的平安、真正的自由。我們一起來讀以下經文:
詩51:11 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
賽63:14 耶和華的靈使他們得安息,彷彿牲畜下到山谷;照樣,你也引導你的百姓,要建立自己榮耀的名。
我們也要常常反思:你現在是處於什麼狀態?是希望神的同在、看見神的面?還是希望神遠離你、想逃離神的狀態呢?
我們也可以想想:約拿想逃、使徒彼得拜託耶穌離開他。難道上帝的同在有範圍限制嗎?
隨處有神的同在
詩139:8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
詩139:9 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
詩139:10 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念研究所,快畢業的時候,本應歡喜迎接碩士學位,但是心裡卻相當痛苦。因為在人前的我是個好學生,但在人後,我做了上帝不喜悅的事情,並且持續進行。
我那時非常討厭戴著假面具的自己,想要去一個沒有人說我好的地方去躲,也希望上帝不要管我這件事。我計畫一畢業就開車到遙遠的波士頓去躲。
就在離開的前幾天,一次開著教會的福音車,後面坐著好幾個國際學生。其中一位學生突然對我說:「上帝要你讀詩篇139篇」,然後他就在車裡讀了詩篇139:7-10節給我,也就是今天主題經文的前幾句。後來回到宿舍,我還收到這位學生的email,裡面是整個詩篇139篇的經文,信中他再次表示上帝要我讀這段經文。
大家猜,在他分享詩篇139篇給我以後,我有逃到波士頓嗎?結果我還是逃,因為剛硬的心依然沒變。但是感謝主,過程中我被上帝救回,今天才能跟大家在這裡合一的敬拜主。
回到今天的經文,「我若升到天上…我若在陰間下榻…」:人總自以為是,想飛天、想遁地,想靠自己。如果我們真的清楚上帝的權能,無論天上地下,他都同在,祂都掌權、祂也都看顧,我們根本逃不了。
真正的福音就是:我們不必費力到那裡去才看見祂,也不用想費力到哪裡不見祂。許多哲學和宗教都費了許多篇章討論人類自救的方法,似乎認為上帝只在某個區域似的,必須努力的修行才能到祂所在之處。或者是說,可以逃到某個地方,是祂管不了的地方?必須知道,我們對成聖全然無能為力,是上帝成就了一切。我們也不可能遠離祂,無論我們怎麼覺得祂遠離了我們,祂依然與我們同在。
回到經文裡面提到「陰間下榻」,如果看呂振中譯本,是「拿陰間當床鋪」的意思
如果對照下文:「詩139:9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詩人這裡是表達垂直面最深的地方「下榻」,這個「下榻」也是居住的意思。而下文的飛到海極居住,是表達到水平面最遠的地方去居住。
何13:14我必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救贖他們脫離死亡。死亡啊,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在我眼前絕無後悔之事。
就算我們到陰間居住,神的救贖依然在,必然救贖我們脫離陰間,救贖我們脫離死亡。
詩人說「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
大家有沒有想過,詩人「展開清晨的翅膀」是啥意思?是清晨會飛還是詩人會飛呢?
我們看到 詩57:8:
詩57:8 我的靈啊,你當醒起!琴瑟啊,你們當醒起!我自己要極早醒起!
這句詩之中的「我自己要極早醒起」,原文其實是:我要把清晨喚醒!
看來清晨不但會飛還會睡著、醒來!
我們必須知道,在聖經的詩歌體是充滿著想像力的詞句的,不能用科學或理性的方式去分析。想像力是上帝賦予我們的,我們在主裡的生命可以有很多想像力,就像今天看到詩人將清晨想像成會飛會醒。
問題是,我們會擔心:是否我的想像力超越了真理的範圍?根本不符合聖經的教導呢?是的,我們必須擔心這一塊,但也不應該因此就放棄上帝給我們的想像力在幫助我們靈命的可能性上。
因此,當我們禱告中帶入自己的想像力時,我們也要同時請親愛的聖靈幫助我們分辨現在的想像是讓我更親近主,還是遠離主?
我們要更多的因著幫助我們親近神的想像力而使用想像力,但是我們的想像力不能脫離聖經的教導。
雖然我們都知道清晨不能醒也不能飛,但我們讀過就懂詩人的意思,這句經文就是想表達從東方日出之地(那裏有清晨的日光),一直到西方的盡頭,也就是這世界水平面全部的範圍。
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詩139:10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配合著上面兩句經文一起來看,就是說:從東方日出之地,一直到西方的盡頭,上帝的引導與扶持是無遠弗屆的,上帝都看顧。
詩人這裡說: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為何是右手?不是左手?在以色列人的文化裡,右手代表權力、代表大,比方 創48:17-19 節 之中描述雅各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祝福。他將右手按在小的「以法蓮」頭上,把左手按在大的「瑪拿西」頭上。約瑟立刻向雅各反應這樣不對,因為瑪拿西才是哥哥。可見得以色列人普遍認為右手就代表權力大、身分高。
路加福音第六章裡,描述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個「右手」枯乾的人。
我為大家讀:
路6:6 又有一個安息日,耶穌進了會堂教訓人,在那裡有一個人「右手」枯乾了。
但是文士和法利賽人卻漠視此人的需要,只在意安息日的規條,因此無法接受耶穌在安息日醫治這個右手枯乾的人。
如果「右手」在以色列文化裡如此的重要,可見得那個右手枯乾的人,他是如何的沒盼望!文士和法利賽人看重的是律法與傳統,耶穌在安息日救治右手枯乾的人,耶穌看重的是什麼?他看重的是憐憫、是愛,遠遠勝過表面的律法與傳統。
回到今天的經文,在這裡和合本翻譯為「扶持」我,原文其實是「緊緊抓住」的意思,上帝用祂權能的右手緊緊抓住我們。我們無論在哪裡,無論在高山或在低谷、在日出之地還是在海極居住,我們都有上帝的引導,祂也都緊緊抓住我們,保護我們。
黑暗和光明都一樣
詩139:11 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
詩139:12 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
這段經文出現兩次「遮蔽」,但是在原文兩個遮蔽其實是不同字的。第一個遮蔽原文是「挫傷」的意思,台語叫做「黑青」。詩人描述人心裡憂鬱到了谷底,所以說「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因為黑暗挫傷了我 (黑暗使我黑青)」。我們來看約伯記9:17:
伯9:17他用暴風「折斷」我,無故地加增我的損傷。
第一個遮蔽和約伯記9:17裡的折斷是同一個字。約伯想表達上帝透過暴風使他挫傷。而詩篇139的這裡,詩人說黑暗使他挫傷,詩人再次勇敢地使用想像力去表達他的情緒。
詩人寫實的描述一個人憂鬱時的狀況。詩人此時「負能量」爆表,即使當下晴空萬里,依然覺得黑暗必將光亮覆蓋,黑暗挫傷了他,他覺得未來沒希望!
然而,詩人發現自己的認知是錯誤的!因此他在12節自問自答的說:黑暗也不能遮蔽我。
第二個遮蔽的原文是「使模糊」的意思。黑暗也不能使得我們模糊看不見主。就算在黑暗的地方,我們依然可以清楚的地看見主。
約拿是繞跑先知,上帝要他去向尼尼微的外邦人傳福音,他不願意所以繞跑。結果上帝讓他被大魚吞進肚腹內。我們可以想見大魚的肚腹是黑暗無光的。
但是在這裡,約拿哪裡也跑不掉,反而開始讚美主:
拿2:7 我心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
約拿誠實的說此刻的他心裡面是昏暗的,但當他思想上帝時,他迎來黑暗裡的光,是上帝的光。因著心裡有主,這個光在他發昏的時候,牽引他來到主面前,因此他說: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
前面說過,就算在黑暗的陰間下榻,上帝的權能依然會主動的幫助我們,我們不用努力什麼。約拿心中有主,主就帶領他在黑暗的魚腹中禱告,在黑暗裡他的禱告進入主的聖殿,達到主的面前。
耶穌在最黑暗的時刻,在他即將面對十架死刑之前,他來到客西馬尼園禱告。我們一起來讀 可14:32-36:
可14:32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
可14:33 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
可14:34 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
可14:35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
可14:36 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耶穌在最悲傷的時刻,他在客西馬尼園裡面。耶穌的禱告進入主的聖殿、達到主的面前。
我們在最悲慘、最黑暗的時刻,也可以在這時候清清楚楚地看見上帝。因此,詩人才會說「黑夜卻如白晝發亮」。
有一個天主教教父叫做「依納爵」,他生於一四九一年,他原本是個好勝的戰士。一五二一年五月二十日,他在戰爭中右腿打斷,左眼受了重傷。康復之後,他變成嚴重的長短腳。在他失去原本的健康之後,他反而因此成為敬虔的基督徒。
後來,由他發展出依納爵靈性操練,其中有一項操練叫做「平心」:
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更精確地說,我們只應切望和選擇那些更有助於我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情。 -- 神操23號
「平心」強調內心的自由,不被環境的好壞而決定與主關係的好壞。另一方面,只要與主耶穌是最親近的處境,就算是在極差的環境、極糟糕的情緒,這對基督徒反而是好的。
前面詩人提到,就算是陰間下榻、或是海極深處,神的權能都能帶領我們、保護我們。反過來說,就算是陰間下榻、或是海極深處,只要心裡有主,在這樣的環境裡居住反而是好的。
回到今天的經文,黑暗與光明,在主而言都是一樣的,因為祂都掌權、他都看顧著我們。因此,我們無論是黑暗或光明,我們都平心看待。我們只要是心裡有主,清楚主的同在,就是好的環境。
最後,我要為今天的主題下一個結論:
首先,我們要常常省察自己的狀態,是在喜歡神同在的狀態下,還是想要逃離神、躲避神呢?
如果我們在喜歡神同在的狀態,我們感謝主,並且求主繼續保守我們在這個狀態之下。
但如果在見神就逃的狀態下,我們要求親愛的聖靈幫助我們回轉、賜給我們能力來認罪、悔改,趕緊回到願上帝同在的狀態。
其次,神的同在無所不在,我們不用費力去找神、也不可能躲得了祂。無論在哪裡,我們只要願意倚靠祂,祂都樂意扶持我們。
最後,無論我們遭遇的是黑暗、是光明,是好事、是壞事,我們都平心看待。最重要的是我們心裡有主、清楚神的同在,就是好的。
我們一起來唱一首回應的詩歌:【在你同在裡】
在你同在裡,在你同在裡,
向你傾心,你聽我的聲音,與你親近無比,
在你同在裡,在你同在裡,
醫治湧流,有恩典無止盡,我俯伏敬拜你。
打開雙手領受,傾倒我的敬拜,
生命每個片段,你都看顧,每滴眼淚你看如珍珠,
打開雙手領受,傾倒我的敬拜,
在榮耀雲彩中,與你相遇,俯伏敬拜你。
在你同在裡,縱然暴風未停息,
在你光中,有你同在安息,喔耶穌我愛你。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主,願我們的心時常與你同在,如果我得罪了你,願你給我勇氣認罪悔改,趕快回到你裡面。也求主幫助我們,看重與你同在的關係超過地上的一切。謝謝你無論在哪裡都緊緊的看顧著我們,禱告感謝奉靠主耶穌的名,阿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